报名条件
1. 申请人必须是具有
推荐免试授权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并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占用其本科就读学校的推荐免试指标,材料齐全 2.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招生专业
专业介绍
艺术学130100
130100艺术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30100 专业名称:艺术学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要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教育强国”战略需求,深度服务“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双区”发展需要,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通,构建以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导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掌握本门学科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科学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本学位点的理论基础、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艺术教学或艺术产业实操、文化产业管理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学科方向
1.艺术理论
立足艺术理论研究前沿,深入研究全球艺术文化创新实践,注重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相互检验与促进,围绕艺术批评、艺术传播、艺术人类学等学科方向集中培养艺术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为我国艺术发展和艺术文化创新培养相关领域人才。
2.艺术史
立足中国艺术史研究,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当代语境下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探讨,研究领域涉猎艺术史、传统艺术保护与活化、客家文化艺术研究、岭南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等,培养专业性理论研究人才。
3.艺术管理
立足艺术管理基础理论,聚焦科技与文化创意赋能的艺术事业、产业、市场、组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整合艺术学、管理学、文化学等资源形成创新性成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意经济建设,为我国文化新业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4.美术与书法研究
立足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现状,开展现当代版画、油画及当代艺术、中国画学、书法理论研究。强化基础理论与专业素质教育,实施创作、教学、科研紧密衔接计划,拓展培养方式与教学模式。培养基础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和艺术机构美术创作人才,积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建设事业。
5.音乐与舞蹈研究
本学科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熟练运用音乐学与舞蹈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规律与艺术现象。本学科致力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时代气息的高层次艺术研究人才。
6.戏剧与影视研究
立足“双区”戏剧影视发展建设,研究范围涵盖戏剧导表研究、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影视传媒研究。聚焦戏剧影视理论研究的重大攻关问题,努力构建戏剧影视文化产业链,培养契合新时代城市戏剧影视事业发展,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适应传媒高速变革的创新型、复合型戏剧影视人才。
教师队伍(部分)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学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其中西方小说诗学研究、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文化科技融合与新兴文化业态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编制国家文化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园区等文化发展、产业园区及项目规划数十项。
周建新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文化产业专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文科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荔园领军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非遗保护、族群文化艺术。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和省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动荡的围龙屋》《深圳文化创新研究》等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成果奖8项。
李新风(笔名李心峰)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委会会长、中华美学会艺术哲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会理事。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出版专著《元艺术学》《日本四大美学家》等。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等,合著20余部;论文集《艺术学论集》《开放的艺术》等;译著《鲁迅》([日]竹内好著)等,发表学术论文、文化艺术评论300余篇。
姚睿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影视戏剧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姚睿入选了国家级人才、国家广电总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广东省新世纪之星和广州市青年文化英才等人才称号。姚睿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影视理论、媒介文化、视听传播和文化产业研究,尤其致力于以影视声音为特色的中国类型电影创新性研究与创作实践,以及围绕文旅融合和数字营销的质性与量化研究。姚睿围绕上述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含2项科研项目,2项教研项目)、出版专著、编著9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含期刊论文百余篇,编著与论文集收录论文22篇),其中CSSCI、A&HCI与SSCI期刊论文70余篇,多篇发表于权威期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此外,姚睿担任编剧与导演等职务创作了影视作品50余部(集),多次入围国内外知名影视节并获得奖项。
张振鹏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课题32项,出版专著、教材7本(含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本),发表论文130多篇,30多篇论文在《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9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矩阵,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多项成果入选《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南方智库专报》等智库报告;多项成果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政府或企业决策采纳,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
胡鹏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美学、文化产业研究。在《文艺研究》《艺术评论》等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艺术美学》《残酷戏剧与身体美学》《文学现代性》等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文化产业咨询项目数十项,涉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园区策划、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文体设施规划与运营等领域。
温雯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副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博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科技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深圳市鹏城优才,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创产业、文化遗产和场景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3项及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出版Creative Economy and Culture:Challenges, Changes and Futures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创客文化研究》等三部中英文著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文艺理论研究》等SSCI、CSSCI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及著作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钟雅琴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文艺学博士、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学者、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城市文化、跨媒介与数字艺术。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5部;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文艺争鸣》《人文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发表中英文会议论文20余篇,连续10余年撰写《中国经济特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宗祖盼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访问学者,入选深圳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荔园优青”),兼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产业、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著有《文化产业发生论》《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双演融合:数字时代的演艺》,主持不同类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评论文章、咨政报告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多次获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陈向兵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学术奖;广东省艺术节金、银奖;首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二等奖;建国 65 周年广东省美展优秀奖;首届及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优秀作品奖;广东青年美术大展银奖;首届广东省高校油画作品学院展二等奖;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优秀指导教师奖。作品曾入选:第 11 届、12 届全国美展、第 4 届全国青年美展、第 5 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鼎新华南:吾土吾民油画展等国家级展览十余次。出版专著有《另一面: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艺术现场:当代深圳的视觉图像与叙事》等。
隋丞 深圳大学艺术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秘书长、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网主编、《中国版画》杂志执行副主编、西安美术学院图像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鲁迅版画奖,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版画全集》。在艺术教育上有“知识作为一种方法”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当代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新体系。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了许多推进工作,出版了《问题与方法》批评专著。策划和主持了系列艺术展,对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连接与美术馆进行了深度合作。
赵辉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所所长,文学(书法方向)博士。兼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学校美育专家、广东省书法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是书法史、书法美育、书法理论、书法创作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市厅级等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4项。书法作品/文章曾在全国各类展览/研讨会上获奖、入选30余次。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等3部。
吴坚旭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述古堂美术馆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曾由《美术观察》2007年11期和2012年10期 “本期名家”栏目重点介绍,《美术观察》2017年5期“心路”栏目介绍。
刘琨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音乐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艺术类咨询专家、深圳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地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及音乐作品获多个国家级奖项;主持完成省、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长期担任各种大型音乐会导演;独立编著出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等专著多部。
王璐璐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音乐舞蹈学科带头人。德国维尔茨堡国立音乐学院博士,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B类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市乐队协会会长、深圳市优秀教师。曾在德国莱茵河歌剧院、韩国首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多个知名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世界首演手风琴协奏曲《突然停止I》、大型芭蕾舞剧音乐《深空》。主持省市级、校级项目14项,在CSSCI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篇。在中国唱片(深圳)有限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手风琴专辑《对话缪斯》《芭蕾探戈》《幻想曲与快板》,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教程》。
赵霖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特聘教授,一级导演,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导师,教育学博士,艺术管理博士,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殊人才。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初评专家、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是舞蹈美育、舞蹈编创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原创作品多次获国家级“文华奖”“荷花奖”“群星奖”“CCTV最佳编导奖”等奖项40余项,策划导演大型文艺晚会百余台,多次出访国外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蔡建纯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助理兼音乐系主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藏北牧歌》、乐队协奏曲《龙纹》、音乐剧《刘天华》、歌舞剧《汉家公主》等。主持 “现代歌剧音乐可视化教学设计”“传统作曲技法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融合的实验课程研究” 等项目。发表《频谱音乐中的音色、时值与结构》《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等论文,出版著作《个性与回归 —— 凯佳・萨利亚霍歌剧〈遥远的爱〉研究》。
张又丹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聘专家、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广东省“优秀南粤教师”、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深圳市“优秀教师”。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深圳大学教学最高荣誉奖“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等专业、教学奖25项;获国内外钢琴专业比赛优秀指导奖145项;指导学生在国内外钢琴专业比赛中获奖545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完成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1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婷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国际新闻学博士。教育部公派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曾长期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兼任中央电视台《对话》《大家》等栏目主持人。现任教育部艺术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传媒专委会监事、广东省高校戏剧影视本科教指委副主任等。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20余项,已出版《面对媒体的策略——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实务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继获得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中国电视星光奖文艺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广东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
吴熙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表演教师,戏剧导演。自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戏剧教育和创作工作,有近 30 年的独立执教、执导经验。曾与国内外多个艺术团体合作,作品曾在国内外数十个城市演出,至今已执导公演戏剧作品四十余台。近年主要作品:话剧《六根不宁》,担任编剧(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华艺节”委约作品,开幕演出);舞台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担任导演(上海染空间出品,保利院线全国巡演);音乐剧《聊斋》,担任编剧(首届“演艺大世界 -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演出);原创话剧《寂静的彼岸》,担任创意及导演(深圳大学出品,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金刺猬大学生戏剧季-金刺猬大奖”。
陈昕瑜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讲“播音语言表达”“语音与发声”“公共演讲”“新闻评论”"影视评论"“影视经典导读”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口语传播、 影视艺术、媒介文化。主持省级课题6项、市级及校级课题12项;出版专著1部,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时评文章散见于《作家文摘》《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大广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45项;多次获教育部“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优秀指导老师”奖、省教育厅“优秀指导老师”奖及“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奖”等奖项。
尹迪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表演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深圳戏剧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研究,研究专长为西方戏剧史、西方前沿戏剧理论等。作品曾获2025年人民文学奖,在《戏剧艺术》《当代电影》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
欲了解其他导师详情,请点击查看下面的网址链接:
https://art.szu.edu.cn/sztd/zgjs.htm http://ici.szu.edu.cn/
设计 135700
135700设计(专业学位) 专业代码:135700 专业名称:设计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艺术硕士
培养目标
设计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为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设计实践、管理、教育和设计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具体目标: (一)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风范。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设计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能力与表现力。具备从事设计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素养及从业的基本条件。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培养方向
1. 产品设计研究
本方向研究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的设计问题的专门领域,以家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的造型开发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
2. 环境设计研究
本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关系的应用方向。本方向着力培养具有专业设计及创作能力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
3. 服装设计研究
本方向研究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
4. 数字媒体与动画设计研究
本方向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市场的潮流资讯和行业信息,动画创作及相关设计领域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技巧。
5.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本方向研究平面及数字媒体中的视觉传达设计问题。
6.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本方向聚焦城市空间美学、社区文化营造与科技艺术融合,着力培养空间设计、数字媒介及策展实践等核心能力,产学研结合,注重艺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7. 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艺术与设计基本素质,兼通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商业模式运作及整合营销传播实务,适合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意管理高端人才。
教师队伍(部分)
本学位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51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6人,大多数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背景。近5年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16项,市厅级33项,横向课题4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出版著作10余部。
李象群 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校董,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创作研究、具象雕塑研究、雕塑基础教学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红色主题雕塑设计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主题创作:受中办委托,创作《习仲勋》《西北风云》;受中宣部委托,领衔主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组雕《追梦》;领衔主创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创作《我们的老校长》、《走我们自己的路》等 5 件大型雕塑;领衔主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型组雕《走向胜利》, 广西湘江战役大型石刻浮雕《红军魂》;领衔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的改造工程, 创作汉白玉石刻《白山抗联军魂》。获奖:2024年荣获第 4 届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 2023 受中宣部委托,领衔主创《追梦》,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贡献突出荣誉;2019年荣获第 54 届国际缪斯艺术奖及被授予国际缪斯学院终身院士; 2018 年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荣获国家社科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15年荣获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荣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出版著作:《李象群——雕塑艺术》、《造像》、《局》《中国当代艺术家学术丛书——李象群》《李象群雕塑集》、《雕塑家工作室》。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成员。
赵璐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设计学省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省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生成式设计与体验式交互设计研究、智能化交互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两件作品获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宣传海报”、主创完成“中国冰雪运动官方卡通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等全媒体形象系统设计等项目。主持并完成国际级“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项目、省级教研及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出版教材《信息设计与新媒体设计基础》《服务设计》等,在《装饰》《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意大利A`设计奖白金奖等专业奖项百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包装届最高奖“世界学生之星奖”等各类专业竞赛大奖百余项。学术和社会兼职:现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等。
王方良 教授,博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深圳大学设计学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主要研究方向: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设计教育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融媒体时代教师新媒体技术提升”和其他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多项,主持并完成华为、赛尔美等知名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设计的意蕴》,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各类专业奖项50余项,指导学生获各类专业竞赛大奖近百项。2024年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带领中国选手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工业设计技术项目金牌。学术和社会兼职: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裁判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
姜殿坤 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NIRC)”主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访问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国际无人系统设计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荣获五年一届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荣获“中国大学高贡献学者”称号,同年担纲完成“深圳大学四十周年校庆”视觉系统设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高校美育通史研究”负责人,教育部“人文山水画的新时期美育表达”项目首席专家。
陈振旺 设计学硕士,敦煌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人才。视觉传达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带头人,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敦煌学、丝绸之路文明互鉴、文物遗产数字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张岩鑫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科研领域: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人文,海洋绘画、中国古船模、古代海图和沿海民俗。创建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为国家首个以海洋艺术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海洋文化研究课题。成为海洋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出版:《风帆时代》《漂泊的船》《败在海上》等。教学:城市景观规划,室内设计,公共艺术和中国山水画。出版12部专业教材《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精读》《室内设计色彩心里学》等。
苏芷庭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时尚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服装设计教育、品牌策划与管理及市场学等。主持多项重大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收录在核心期刊:如《装饰》、《美术观察》和《广东社会科学》等杂志。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获“腾讯优秀教师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高教主赛道决赛银奖指导教师。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毅 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好礼国纹研究室负责人,澳门纹样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省市、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30余项。在《装饰》《IEEE》等多本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主编、参编著作、教材6部。研究方向:设计战略、区域品牌、艺科融合、文创设计及文博艺术公教的交叉创新与应用。主讲课程:设计方法,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欲了解其他导师详情,请点击查看下面的网址链接:
https://art.szu.edu.cn/sztd/zgjs.htm
设计学 140300
140300设计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40300 专业名称:设计学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培养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实际设计创新能力,能从事设计理论研究、承担设计工程、设计艺术教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方向
1. 产品设计研究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实际设计创新能力,能适应企事业设计部门,从事产品设计理论研究、承担产品设计项目、设计教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环境设计研究
本方向旨在培养能掌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基础,具有专业设计及创作能力,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主从、空间等关系,能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服装设计研究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研究和服装教学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4. 数字媒体与动画设计研究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交叉学科基础,能系统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创作及相关设计领域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学术创新和适应能力,把握多媒体应用技术与动画市场的潮流资讯和行业信息,在电影、电视、传媒、互联网、游戏、建筑、工业、广告、视觉传达、数字娱乐等岗位上从事数字内容创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5. 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本方向以平面设计能力为核心,旨在培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相当的研究能力,能适应企事业设计部门、广告公司、传播媒介等机构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品牌视觉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设计研究、设计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6. 设计学理论研究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设计专业理论基础与策划管理能力,能适应企事业设计部门工作,从事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创意策划及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导师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51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6人,大多数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背景。近5年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16项,市厅级33项,横向课题40项,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出版著作10余部。
赵璐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设计学省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省特聘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生成式设计与体验式交互设计研究、智能化交互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两件作品获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宣传海报”、主创完成“中国冰雪运动官方卡通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等全媒体形象系统设计等项目。主持并完成国际级“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项目、省级教研及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出版教材《信息设计与新媒体设计基础》《服务设计》等,在《装饰》《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意大利A`设计奖白金奖等专业奖项百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包装届最高奖“世界学生之星奖”等各类专业竞赛大奖百余项。学术和社会兼职:现任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等。
王方良 教授,博士,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深圳大学设计学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主要研究方向: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设计教育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研究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融媒体时代教师新媒体技术提升”和其他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多项,主持并完成华为、赛尔美等知名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设计的意蕴》,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各类专业奖项50余项,指导学生获各类专业竞赛大奖近百项。2024年担任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带领中国选手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工业设计技术项目金牌。学术和社会兼职: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裁判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
姜殿坤 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人才,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NIRC)”主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访问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国际无人系统设计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荣获五年一届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荣获“中国大学高贡献学者”称号,同年担纲完成“深圳大学四十周年校庆”视觉系统设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高校美育通史研究”负责人,教育部“人文山水画的新时期美育表达”项目首席专家。
陈振旺 设计学硕士,敦煌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人才。视觉传达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带头人,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丝绸之路文明互鉴、文物遗产数字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张岩鑫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科研领域: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人文,海洋绘画、中国古船模、古代海图和沿海民俗。创建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为国家首个以海洋艺术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海洋文化研究课题。成为海洋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出版:《风帆时代》《漂泊的船》《败在海上》等。教学:城市景观规划,室内设计,公共艺术和中国山水画。出版12部专业教材《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精读》《室内设计色彩心里学》等。
苏芷庭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时尚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服装设计教育、品牌策划与管理及市场学等。主持多项重大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收录在核心期刊:如《装饰》、《美术观察》和《广东社会科学》等杂志。2015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获“腾讯优秀教师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高教主赛道决赛银奖指导教师。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毅 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好礼国纹研究室负责人,澳门纹样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省市、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30余项。在《装饰》《IEEE》等多本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主编、参编著作、教材6部。研究方向:设计战略、区域品牌、艺科融合、文创设计及文博艺术公教的交叉创新与应用。主讲课程:设计方法,社会创新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
欲了解其他导师详情,请点击查看下面的网址链接:
https://art.szu.edu.cn/sztd/zgjs.htm
报名步骤
(一)预报名
有意向申请我校的推免生须在
“深圳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推免生招生预报名系统”进行预报名,网址http://ehall.szu.edu.cn/yz/ybm,并须如实填写本人有效的移动电话号码和QQ号,方便接收后续通知。(二)申请加入QQ群
我学部
2026年推免生咨询QQ群:982650168,未进行预报名登记的推免生也可申请进群,申请理由及进群后备注务必按“报考专业(报考方向)-本科院校-姓名”的格式填写。(三)国家研招系统报名
系统报名时间参照国家研究生招生系统通知,通过我学部预录取的考生,需要在系统开放时完成系统报名,并在收到由我单位在研招系统上发送的信息时回复信息。
(四)接受推免生流程
1. 考生预报名,并申请加入QQ群。 2.学部审核考生材料,分专业、批次进行面试,请考生留意群内通知及手机信息。 3. 获预录取的考生在国家研招系统开放时完成系统报名。
(五)相关网站
深圳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https://yz.szu.edu.cn/info/1041/13566.htm
深圳大学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含直博生)
https://yz.szu.edu.cn/info/1041/13576.htm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2026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https://ehall.szu.edu.cn/gsapp/sys/zsjzapp/2026/sszyml.do(手机端)
https://ehall.szu.edu.cn/gsapp/sys/zsjzapp/index.do#/2026/3/125(电脑端)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官网
http://art.szu.edu.cn/
(六)咨询方式
电话:0755-26533072 旷老师 邮箱:583202799@qq.com QQ群:982650168
(该群仅限推免生,推免生可直接扫码进群,
请备注“报考专业(报考方向)- 本科院校-姓名”)
欢迎来到深圳大学艺术学部
开启美好的新旅程!
文章来源: 官网地址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